前不久,一名在市妇幼保健院出生13分钟的早产儿出现呼吸窘迫,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被紧急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因病情反复,新生儿科医护团队日以继夜的守护,陪伴患儿连闯3道“鬼门关”,最终治愈出院,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34+4周早产儿突发呼吸窘迫
气促、发绀、呼吸困难、口吐泡沫,且呈加重趋势……12月27日,一名出生体重仅1920g的34+4周早产儿在市妇幼保健院顺利诞生,但因早产生后反应欠佳,出现了呼吸窘迫的紧急情况,病情危重。
“当时患儿呼吸急促,胸片呈现颗粒状改变及支气管充气征,考虑存在肺表面活性物质(以下简称PS)缺乏导致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据新生儿科副主任汪斌介绍,为帮助患儿肺成熟、减少肺损伤、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必须马上使用PS气管内滴入改善患儿的呼吸症状。
容不得一刻的迟疑,在医护人员默契、娴熟的配合下,立即行气管插管注入PS治疗,术后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患儿血氧饱和度逐渐稳定,呼吸困难好转,将这个小小的生命从死亡的关卡拉了回来。
患儿病情反复 医护人员彻夜治疗
本以为患儿生命体征已逐渐平稳,但是这场生命的接力赛只是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就在第二天凌晨3:44分,患儿出现脉氧波动,安静时80-90%之间,仍有呼吸困难。16分钟后,复查胸片结果提示,肺透亮度减低,左下肺可见充气支气管征。而此时,无创呼吸机无法满足患儿病情的需要。见此,新生儿科医护立即为患儿进行了气管插管连接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一般来讲,注入一次肺表面活性物质后,患儿症状应当会有所好转,但是该名患儿病情反复,复查胸片仍提示肺透明膜病改变,对此,我们在与患儿家属取得沟通后,当天凌晨4::40分再次注入PS。”令汪斌没想到的是,近4小时后,患儿病情再次出现变化。
注入三次PS 患儿转危为安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患儿病情反复?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还是失败了该怎么办?一次次的努力让汪斌及医护团队倍感压力,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终于,检验结果出来了:该名患儿降钙素>100ng/ml(正常<0.5ng/ml),已达危急值,因感染指标明显高于正常,考虑重度感染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而这也是导致患儿病情多变的主要原因。
情况紧急!在明确病因后,汪斌经与家属沟通,最终决定在加强抗感染及扩容改善循环等治疗的同时,行第三次气管内注入PS,“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风险,也是一种挑战,但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让孩子活下去。”这一次成功了,配合抗感染、扩容补液等治疗,患儿的病情逐渐稳定了下来,但医护人员们都丝毫不敢懈怠,时刻关注着宝宝的病情。经过22天夜以继日的治疗和护理,患儿各项指标正常,顺利出院。“关关难过关关闯,只要有一线生的希望,我们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宝宝。”汪斌说道。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知识科普: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是一种容易导致早产儿致死、致残的常见病,那么,呼吸窘迫综合征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有这种疾病的患儿身体会有哪些表现?治疗方式又有哪些?一起来听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副主任汪斌的解答。
什么是新生儿呼吸窘迫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因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所致,多见于孕35周以下早产儿,也可见于剖宫产婴儿、糖尿病母亲新生儿、重度窒息及重度感染新生儿等。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有哪些症状?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生后数小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和呼吸衰竭。
新生儿呼吸窘迫征出现的原因?
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征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点:一早产儿肺发育未成熟,合成PS不足;二糖尿病母亲新生儿。母亲患糖尿病使胎儿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相对增加,胰岛素可抑制糖皮质激素,从而抑制了PS的分泌;三剖宫产婴儿。因未经过正常宫缩,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激反应较弱,PS合成减少;四围产期窒息或感染,缺氧、酸中毒、低灌注、重度感染可致急性肺损伤,抑制PS生成;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B的变异或缺陷。
如何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征?
主要通过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早期气管内注入、无创及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及补液支持等治疗。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期足量给药。对于肺表面活性物质原发性缺乏的早产儿,通常给药1-2次即可达到满意效果。但对于继发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的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征(ARDS),通常需要给药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