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态一直是家、校、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相比其他疾病,孩子的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视,在部分家长眼中,心理疾病一般是成年人才会遭遇的问题。其实,如今因为抑郁情绪而就诊的孩子并不鲜见,而最近,就有一位家长因孩子被孤立感到担忧并前往我院心理门诊咨询。
这位家长向我诉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经常打同学,一个学期已经发生5次了,家长感到很苦恼。后来,家长带孩子过来进一步咨询,我跟同学(小学四年级学生)了解到,原来孩子是自我保护,原因是被同学孤立了,总感觉同学没有真心对待自己,即使是同学主动找他,那也没有把他当同学看待,孩子认为同学把自己看作就是一个跑腿的,而这位同学也不知道如何正确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从而出现打人现象。
今天咱们就聊聊,如何应对孩子“被孤立”,帮助他们重回集体。
这位孩子是个留守儿童,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读书以后,父母带着孩子读书,可是父母也没有固定居住地方,因为工作原因经常迁移住处。导致孩子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从而也需要经常去适应外界环境,本来隔代带大的孩子,他的安全感就不足,而陌生的环境,让孩子的安全感更加不足,安全感不足的孩子,他的自信也是不够的。所以父母怎么办?
孩子毕竟是孩子,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让他心理强大到不屑他人的孤立和恶意,是不切合实际的,他还没有足够的社交和心理技能去处理这个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想办法防止孩子被孤立,一旦发现苗头,应该观察后尽快着手进行干预。
首先: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给到孩子一个温馨的环境,即使工作原因不能够在一个地方居住,那也要从心理给到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经常关注孩子做到的积极的一面,赞美孩子。
第二:及时发现,倾听与接纳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无法及时发现孩子被孤立的状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跟孩子的沟通出现了问题。一旦发现孩子有被群体孤立的倾向,家长应先倾听孩子的苦恼并告诉他,父母认同和接纳孩子的感受,感受到和他一样的伤心或者不快乐。与此同时,家长还应该告诉孩子,很多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历练,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父母会站在他身边,支持他,帮助他解决这个困境。
第三:找到原因,自我调整
1、接纳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就要和孩子一起分析被孤立的原因,一起商量解决方案。如果是因为优秀而被别人嫉妒导致被孤立,首先要肯定孩子的优秀和独特,同时告诉孩子集体是一个复杂的大家庭,锋芒毕露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有时可以适当低调一点;如果是因为孩子内向、胆小、不合群而被孤立,就要想办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他大胆地和小朋友交流。
2、家长要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心态。也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被拒绝后的回应语句,迅速脱离被伤害的现场,例如:“这次不行,那下回吧”或者“好吧,那就这样”还有“你们玩儿球,我可以帮你们捡球”等等。比如主动和同学说“早上好”,
3、换个角度反向思考,积极回应恶意嘲讽。比如同学嘲讽你头大,你可以说:“头大说明我脑容量大,超级聪明”;同学嘲讽你个子矮,你可以说:“爱因斯坦个子矮,却有大智慧”。
第四:帮助孩子,重回集体
家长可以尝试先帮孩子“拉拢”一两个小朋友,直接和这几个“关键小朋友”的家长联系,组织聚会、逛公园等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关键小朋友”如果是班上有影响力的孩子就更好了。孩子有了朋友,就相当于在集体中有了阵营,再打开僵局,扩展友谊就不是难事了。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先和友善区的小朋友玩,教会孩子主动结交新朋友的办法,比如请同学帮个小忙、自己帮同学解一道数学难题、把自己的零食分享给同学等
第五:老师协助,重塑形象
1、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老师的话比家长的话更有效。家长可以和老师沟通,有目的地引导会起到积极的效果。对于被孤立的胆小的孩子,可以请老师通过多肯定孩子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并让孩子更容易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
2、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集体的认可,需要被同龄人接纳,需要和小伙伴一起长大。这也是家长要对孤立及时干预的原因.
总之:孩子被孤立,是他们人生的重要经历。如果处理得当,会让孩子增强面对困境的信心。因此,家长在引导和处理的过程中,要回归到孩子本身,要“陪”孩子慢慢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大包大揽“替”孩子解决问题。
而现在父母要做的是敏感地捕捉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内心挣扎,及时帮助他们走出被孤立的阴影,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